德朗邨,啓德第一乙區 公共屋邨發展第一至第三期
查看更多設計概念
為了回應我城日益嚴重的房屋短缺問題,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利用了前啟德機場的用地,用作發展大型公共房屋。該用地為香港最後一幅位於巿中心的大型地皮之一,地理位置優越,周古梁亦為其量身設計了一個周詳的設計方案。
一如周古梁的其他公共房屋項目,建築師和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在多方面建立了緊密的夥伴合作關係。香港房屋協會對本案的首要要求,就是設計必須創新,能夠體現可持續發展,並在過程中實現團隊之間的高度協調,提高可施工性及建造效率,以及使用者的舒適度。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最初要求項目能提供十幢住宅樓宇,然而此方案不單會阻擋附近山景,更有礙自然通風,故周古梁建議把屋苑的大樓數目減少至九幢,然後把額外需要的單位分配到這些樓宇的頂層或背部,大大減少了佔地面積,也令項目的總體平面布局更形開放。總體來說,本項目最主要的目標,是通過整合建築結構、樓宇裝備和環境工程,減低即時的建造成本及長遠的維修費用。
項目的環保考慮,主要體現在不同複雜程度的建築技術之中。採用預製組件不單提高了建造效率,長遠而言亦減低維修保養的需要。此外,這些預製組件的製造商與房委合作已久,而且經驗非常豐富,意味著勞工與規劃成本都可以大大降低。至於浴室同樣採用了立體預製組裝技術,立面也是預製的,令整個施工階段都能預先周詳規劃好,也便於控制。
電力配置方面,項目採用了可持續和負責任的方法,例如住宅大樓的主電梯採用了嶄新的電力再生裝置,能把電力回傳到電網;採用太陽能發電系統,並且連接到建築物的電網,減低大廈對傳統電力生產過程的依賴;停車場設置有電動車充電站,而節能的分區供冷系統則為住宅大樓內的共用設施包括幼兒園、管理處及零售/商業區,以至通道地方等提供中央空調。
此外,單位的平面布置亦以減少不必要的通道空間為目標,大大增加實用樓面面積,而闊大的玻璃窗亦為單位內的各個房間引入自然採光,以及開闊的景觀視野。
項目的各個設計部分都盡可能融入大自然元素。例如大樓的布局主要基於周古梁對主要風向的分析,以避免形成屏風樓的效應,阻礙自然通風。而大樓內的大堂,以及單位內窗戶的位置,同樣希望能形成自然通風,營造出廣闊的視野 - 這種處理手法有點像日式庭園中的「借景」概念,即縮短單位之間的距離,在單位內能極目遠眺後面的開揚空間,這意味著項目中約有一半的單位都可坐擁無敵的海港景色 - 而由於該區的高度限制,這些單位能夠永久享用如此優美景觀。
為了營造出「家在公園」的感覺,我們特別將建築物安排在地盤的邊緣位置,以騰出中央的開放空間。至於多層停車場則用作緩衝附近的交通噪音,並在停車場頂層建構一個大型的活動區。
為了在地形上加入設計特色,同時打破中央區域的空間比例,我們刻意讓幼兒園坐落在一個人造山坡上,而遊樂場則設於免受太陽直射的陰涼處,確保設施全天候都可供使用。除了大型的公共公園,每幢大樓都設有各自專屬的花園,為不同年齡人士提供各種生活設施。垂直綠化在項目中也隨處可見,目的是以這種低維修成本的方法,協助建築物降溫,同時柔化其外在線條。
區內不少居民是來自中國大陸及南亞地區的新移民,當中不少人屬於少數族裔;對他們而言,德樂樓所在的便利位置,有助他們融入香港的生活環境。由這裡很方便可直達區內其他地方,即使在惡劣的天氣下,四通八達的有蓋步道幾乎將每幢大廈及其鄰近的交通樞紐連接起來。 周古梁的設計旨在把一家大小與鄰里連繫在一起,繼而再擴展至毗鄰更大型的社區。本案提供共8,000個住宅單位,成功凝聚大量的居住人口,成為該區的一個重要的安定社群。
本案的庭院設計連接啓德文物徑。一堵百年圍牆記載了該區的悠久居住歷史,另外三組置於屋苑內公共空間由香港藝術家李福華創作的彫塑「你好」、「歡迎」及「同一屋簷下」為主題的藝術品,把德朗邨建構成香港的現代建築空間。有別於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模式,現時的公屋不再因循一式一樣的橡皮圖章式設計,反而要求設計必須能應對其所在環境,體現可持續發展的考量,摒棄純粹的表面裝飾,成就出更人 性化的建築設計;這些根深柢固的價值觀,至今仍深深影響著周古梁所有建築設計作品。